新资汇 首页 标准解读 查看内容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行驶温度记录仪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解读

17 0 2021-4-15 08:59 发布者: admin 技术标准司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行驶温度记录仪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JT/T 1325-2020),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一、制定背景冷链物流涉及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重 ...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行驶温度记录仪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JT/T 1325-2020),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

一、制定背景

冷链物流涉及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道路冷链运输是冷链物流的基础环节和重要载体,在支撑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由于冷链运输装备技术应用水平低、行业监管不足、运输企业执行标准规范不到位,导致我国道路冷链运输环节“断链”现象较为普遍,影响着道路冷链物流整体服务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

冷链运输核心要求是保证产品始终处于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目前,道路冷链运输车辆上装备的温度监控装置还没有相应产品标准,实际的产品形式多样,功能差别较大,导致道路冷链运输车辆装配的温度监控装置的制造、应用不规范,制约道路冷链运输温度监控和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标准的定位和作用

行驶温度记录仪是实现道路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监控和管理的主要车载设备,是构建道路冷链运输信息化管理体统的重要信息节点,为保障道路冷链运输服务质量发挥关键作用。

国家强制性标准《道路运输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GB29753-2013)要求冷藏车辆应装备行驶温度记录仪,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自动测量或自动记录冷藏车厢内温度并保存数据。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第1部分:载货汽车》(JT/T 1178.1-2018)规定,冷藏车应安装温度监控装置,车辆及其温度监控装置、制冷设备的性能应符合GB 29753及相关标准要求。

本标准旨在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和行业监管,规范道路冷链运输温度监控,为道路冷链运输监控装置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检测提供技术依据,为道路冷链运输企业强化运输作业过程中的温度监控和温度溯源提供技术手段。本项标准的制定是落实国家和交通运输行业对道路冷链运输车辆安装温度监控装置的技术要求,为完善道路冷链运输温度监控技术手段和措施,构建道路冷链运输温度监控信息网络,促进道路冷链运输车辆技术升级,加强道路冷链运输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推进道路冷链运输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三、标准主要内容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的基本要求,以及功能、性能、通讯协议与数据格式、安装、检验方法等方面要求。适用于安装在冷藏车和冷藏半挂车上的行驶温度记录仪。

2. 基本要求

主要规定了主机和外接装置应具备的基本构成,以及适用于不同类型车辆时所应具备的功能和性能,包括主机构成,主机外观及铭牌,文字、图形和标志,机壳防护,主机内置可充电电池以及外界装置等内容。

行驶温度记录仪基本构成是依据行驶温度记录仪的产品现状,并结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 794-2019)规定的。主机包括微处理器、数据存储、卫星定位、无线通信、实时时钟、人机交互操作、外接装置信息采集、车辆信息采集、内置可充电电池、数据输出等模块、部件。

行驶温度记录仪主机的外观应符合车载电器设备的基本要求。主机外观应保证无锈蚀、锈斑、裂纹以及污迹、变形、镀涂层脱落、明显划痕、毛剌,结构件与控制组件应完整有效,无机械损伤。

主机的铭牌首先应标明“名称、规格及型号、制造厂名及商标、出厂年月及编号”等基本信息,以便了解该终端主要功能最直接的辨识参数;当终端主机发生故障时,也能依据设备名称、规格及型号等参数追溯故障源。同时,为了方便使用和掌握行驶温度记录仪的操作,主机上的操作键、接口等部件应有醒目的文字、图形等标志。

为了保证安装于驾驶室内部和外部的行驶温度记录仪的防水防尘性能,标准规定了终端机壳防护等级应达到GB/T 4208要求的IP67级。

主电源为内置充电电池时工作时长超过72h时,既能保证一次充电能够满足大多数运输任务的需求,又不会增加太多电池成本。

3. 功能要求

对行驶温度记录仪的基本功能,终端自检,平台巡检响应,温度记录、显示、上传及温度范围设定,驾驶员身份信息、车辆CAN总线数据、车辆载货状态信息、车辆状态信息、车厢门开闭状态、标准时钟和其他扩展的信息采集功能,警示,休眠和数据安全等分别做出了详细规定。

自检功能要求主机在启动或车辆运行时能通过信号灯或显示屏明等不同方式明确表示主机和外接设备当前主要的工作状态;此外,还应具备响应平台巡检的功能,接受平台指令查询工作状态。

温度测量是行驶温度记录仪核心的功能之一,是温度监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温度测量准确、可靠,温度监控才能有依据;温度测量的基本误差、重复性误差、允差、漂移及响应时间等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冷链温度记录仪》(GB/T 35145-2017)的要求。

温度记录、显示、上传及温度范围设定应能满足对应规定的要求。行驶温度记录仪不仅要测量每一路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同时还要记录每一路的温度数据;依据《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 794-2019),温度记录最大时间间隔应不超过30s。主机存储数据时长应不少于168h,以保证主机主电源断电时存储的数据不丢失,并在完成一趟运输任务后及时对通讯功能进行修复。

为了方便驾驶员实时了解冷藏车内部温度信息,行驶温度记录仪应具备温度数据显示功能。主机应能实时显示每一路温度传感器实际测量的温度值,且温度数据显示分辨力应不低于0.1℃,保证其显示精度达到目前冷链运输产品的要求。行驶温度记录仪应有数据上传功能,数据上传最大时间间隔应不超过120s,最小不低于30s。行驶温度记录仪主机不仅应能测量、记录并上传相应的温度信息,同时为了实时了解冷链运输全程或某一段运输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都要求终端主机具备检索、输出以及打印温度数据的功能。

行驶温度记录仪应具备驾驶员身份信息、车辆CAN总线数据、车辆载货状态、车辆状态信息、车厢门开闭状态以及标准时钟和其他可扩展信息等信息采集功能。行驶温度记录仪的主机应具有两路内置CAN总线通信接口,通过CAN总线采集、记录、上传冷藏车运行状态等信息,以确保平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全程了解,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溯源、排除故障;且能通过视频、称重或发动机CAN数据分析等技术识别车辆是否载货。行驶温度记录仪还应具有车厢门开闭状态信息采集功能,不仅可以方便为冷藏车载货状态、运输状态等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排除温度采集曲线上因开关门所造成的数据噪声点,排除人为干扰造成的误报警。主机可以通过卫星或网络等不同方式接收授时,且可采集不限于图像、视频以及制冷机组工作状态等信息。

行驶温度记录仪的警示功能主要负责当监测的各项数据发生异常后及时向驾驶员或者监管平台发出警示信息。此外,终端还应具备休眠功能,并保证数据安全。

4. 性能要求

主要规定了整机可靠性、温度测量以及其他性能等三部分的要求,具体包括整机可靠性、温度测量、卫星定位、无线通信、电气适应性、机械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

主机的整机可靠性通常用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表示;行使温度记录仪在连续稳定工作条件下,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不小于8000h,这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和市场反馈所得出的较合理的阈值。

温度测量误差是影响主机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基本误差、重复性误差、与影响量有关的误差、飘逸以及响应时间;上述误差相关参数均在参考后国家标准《冷链温度记录仪》(GB/T 35145)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做出具体规定。

卫星定位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电气适应性、机械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应分别符合JT/T 794-2019中6.2、6.3、6.4、6.5.2、6.6的要求。

5. 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

其详细内容分别在附录A和附录B中规定。行驶温度记录仪与平台的数据通信协议基础、通信连接、消息处理、通用数据传输类、加密类协议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终端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JT/T 808的要求,温度信息的定义、上报、超温提醒等特殊功能要求使用JT/T 808的消息体中的预留字段或扩展字段进行通信。数据格式规定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的通讯协议的PLV-GNV消息扩展方式。

6. 安装要求和检验方法

安装要求主要包括基本要求、主机安装要求、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要求、警示和显示装置的安装要求以及调试与测试规定。检验方法包括基本要求检验、功能要求检验、性能要求检验和其它性能要求检验。通常通过检视,平台指令、操作主机的方式核查等方式完成主机功能检验。主机性能则通过《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车载终端检测方法》(JT/T 1253-2019)、《冷链温度记录仪》(GB/T 35145-2017)等标准对应条款完成检验。来源:交通运输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 手机访问
    微信扫一扫
  • 联系QQ客服
    QQ扫一扫
2022-2025 新资汇 - 参考资料免费下载网站 最近更新浙ICP备2024084428号
关灯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