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推荐性国家标准《耙吸挖泥船耙齿》(GB/T 39536—2020),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一、制定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疏浚行业装备质量,健全疏浚装备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推进耙齿产品标准化,促进疏浚行业健康发展,急需制定面向的使用者为各疏浚施工企业、耙齿生产商、挖泥船操作者和挖泥船建造厂的耙吸挖泥船耙齿标准,以有效降低耙齿脱离、磨损、锈蚀、断裂等频率,提高耙吸挖泥船的整体效率。 二、标准的定位和作用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实际应用需求,对耙吸挖泥船耙齿结构与型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做出了统一、科学、合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耙吸挖泥船耙齿的生产、检验和使用,同时考虑实际应用需求,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为我国建造高质量的挖泥船提供技术保障,对于提高我国疏浚装备及配套产业的技术研发与标准化整体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标准主要内容 1.术语与定义 术语与定义主要是对本标准中使用且其他标准未定义、影响对标准技术条款理解的术语进行明确规定。本标准规定了耙齿、齿座、固定销的三项术语。耙齿,主要是明确其位置和主要功能,以区别于其他用途的刀齿,譬如绞刀齿、陆上挖机的齿等,这些刀齿因为用途不同,其性能要求也有较大差别;齿座,耙齿的齿座具有与耙齿相匹配的结构、可焊接在耙头上的、具有独特力学性能要求的;固定销,国内一般有较统一的结构,但是没有标准规范的统一名称,固定销的命名主要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命名fix stopper翻译而来,可较为准确的定义其特征,定义主要考虑该连接件既能保证耙齿固定在齿座上,在循环荷载下不脱落,同时又容易拆卸。 2.结构及分类 结构及分类主要是按几何形状和内部结构分别进行了分类。耙齿根据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按几何形状分,耙齿可分为尖形齿、凿形齿、犁形齿。其中,尖形齿主要适用于硬质土,譬如密实粉土、硬粘土、软弱风化岩等,而不利于切削软土,其特点是比较“尖”,易于贯入硬质土,从而达到增加切削深度的目的;凿形齿主要适用于较松软的土,譬如沙质土、淤泥等,而不利于切削硬质土,其特点是比较“宽”,易于提高切削数量,形成较高浓度;犁形齿是一种类似于“农用犁”形状的齿,特点是有将土向侧面翻转的效果,可有效降低切削阻力,适用于粘土、密室粉土等,特点是具有三维的曲面结构,受力情况优于其他齿型。按内部结构耙齿可分为冲水型和普通型,主要差别在于耙齿中间是否开孔,开孔的齿内部设置冲水通道,通过射流的作用可以辅助耙齿挖掘、降低阻力,是先进船舶的基本配置类型,而老旧船舶则一般不配置冲水。 3.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主要是对材料、制造与安装、公差与配合、外观及涂装几个方面进行规定。材料,耙齿需要连续的切削泥沙,因此对硬度要求较高,同时又要有较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根据JB/T 5000.6《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6部分 铸钢件》中表4,要求抗拉强度不小于730MPa的低合金铸钢,推荐使用ZG30NiCrMo,这也是目前国内的耙齿一般采用的材料,具备了一定的抗拉强度、耐磨性能和抗冲击韧性。冲击韧性方面,耙齿、齿座的要求不一,耙齿因为对耐磨性能要求较高,因此要牺牲部分抗冲击性能,根据使用过程中的统计数据,耙齿冲击吸收功KV2应不小于16J,齿座冲击吸收功KV2应不小于24J,才能保证耙齿有较好的抗断裂的能力。在耙齿材料的力学性能方面,引用JB/T 5000.6作为材料的性能要求,同时引用了GB/T228.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和GB/T229《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对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的检测提供了依据。在材料成分的验证上,引用了标准GB/T 22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的所有部分,主要考虑正文中只对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做了要求,未规定具体金属类别,因此该族标准均适用;且一种金属元素有多种测定标准,如镍有三个标准,但本标准可采用任意一种。此外,由于JB/T 5000.6未对硬度做要求,而根据长期的使用经验及统计数据,齿冠硬度为48 HRC~55 HRC时可兼顾耐磨、耐冲击性能,使用寿命较长。另外,鉴于齿根一般与泥沙摩擦少,因此硬度一般降低到35 HRC~40 HRC,以保持更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耙齿在整体铸造过程中,材料一致,主要是通过热处理工艺来实现齿冠和齿根的硬度不一。考虑了该要求较高,本标准仅要求了齿的硬度为35 HRC~55 HRC。对于齿座,目前一般使用高强度铸钢,硬度要求较低(统计常用值为28 HRC~32 HRC),同时要保证较好的焊接性能,以方便焊接到耙头上。同时,标准中引用了GB/T 230.1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为耙齿的硬度检测提供依据。固定销一般采用一侧粘有橡胶块的金属件。固定销安装、拆卸时都使用榔头敲击,因此应选用优质碳素钢;橡胶块需保证较长时间不老化、弹性和硬度兼顾,因此常用为天然丁氰橡胶,硬度为邵氏硬度A/15:65~A/15:70。为确保橡胶件的性能,橡胶需符合GB/T 36089《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的要求。标准中引用了GB/T 699《优质碳素结构钢》 和GB/T 2411《塑料和硬橡胶 使用硬度计测定压痕硬度(邵氏硬度)》两个标准,为固定销质量检测提供依据。工艺,耙齿、齿座由于相互配合的精度要求高,尤其是犁型齿还需要形成光滑的三维曲面,因此要求精密铸造,铸造质量符合GB/T 28411《高温合金精铸结构件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由于耙齿、齿座和固定销铸件的形状都比较复杂,因此从重量偏差上做要求,用来检验铸造的质量,要求小于2%。公差与配合,耙齿齿冠的尺寸公差要求相对较低,符合GB/T 6414铸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中CT6级的要求,即可满足齿面的形状要求。而齿座、耙齿齿根和固定销涉及到装配,精度较低时容易产生脱落等问题,因此尺寸公差要求高,应符合GB/T 6414《铸件 尺寸公差、几何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中CT4级的要求,由于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引用了GB/T 21389《游标、带表和数显卡尺》,并要求分度值不大于0.05 mm。在检验耙齿齿根和齿座的配合精度时,一般要求配合面粗糙度不大于Ra 50 µm,以保证面之间较光滑的接触,同时一般通过涂色试配合,来检验两个接触面的贴合面积,统计数据表面,保证20%以上的贴合面积、且均匀分布,可保证耙齿脱离较少。其铸造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引用的标准为GB/T 15056《铸造表面粗糙度 评定方法》。另外,固定销上橡胶块的主要作用是保证一定的弹力,从而在循环荷载下固定销不会脱落,因此要求橡胶块的压缩量不小于2 mm。外观及涂装,耙齿作为精铸件,要求表面应光滑平顺,不得有夹砂、疏松、裂纹和气孔等缺陷。定销、耙齿和齿座通常作为备件长时间堆放在仓库或船舶上,因此要求对配合面应进行防锈处理,以免锈蚀后影响装配效果。适用的引用标准为GB/T 4879《防锈包装》。 4.试验方法 验方法主要是对材料、工艺、公差与配合、外观及涂装几个方面的检验进行规定。材料方面,主要是按照GB/T 223中规定的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按GB/T 228.1中规定的方法对齿进行拉伸试验,按GB/T 229中规定的方法对齿、齿座进行冲击试验,按GB/T 230.1中规定的方法对硬度进行检测,按GB/T 2411对固定销橡胶件硬度进行检测;工艺方面,主要按GB/T 28411中规定的方法对耙齿、齿座铸件进行检测,重量偏差用检定分度值不大于0.1g的衡器称重,测量固定销的使用效果时,一般装配以后用检验锤敲击,看是否连接紧密稳固;公差与配合方面,用分度值不大于0.05 mm、符合GB/T 21389要求的卡尺检测尺寸和装配后的橡胶压缩量,按GB/T 15056规定的方法对齿根和齿座配合面粗糙度进行检测,用着色检验法检验齿座和齿根的配合接触面积,配合接触面积采用着色检验法,即先将耙齿根部涂色,装配以后再拆卸,量取配合面积;外观及涂装方面,主要是目视检查。 5.检验规则 检验规则主要是对耙齿检验的规则进行规定。耙齿的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耙齿进行型式检验的原因是:产品首次生产或转厂生产,为防止产品与图纸不符或误差大;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为防止模具、浇筑设备等方面影响;设计、结构、材料或者工艺有重大变动,为防止产品性能或质量受到影响;出厂检验结果和上一次型式检验的结果有较大差异,为防止模具等损耗导致的问题;正常生产每隔3000个,为防止模具等损耗导致的问题。当主管检验机构有要求,检验属于质量抽检的特例。按照检验规则,要求型式检验应对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进行检验;而厂家具有生产经验以后,出厂不再检验材料方面的问题。(全国港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疏浚装备分技术委员会供稿,文稿编撰洪国军)来源: 交通运输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