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预报科普内容和困扰分析.pdf
从唐山地震到汝川地震,社会普遍对地震预报存在不满情绪。因此需要将这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要以科普的方式使社会公众能够对地震预报科学探索有所了解,从而化解积怨,达到理解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地震预测预报的科普内容上需要调整和改进。一要科普宣传已有科学定论肯定的知识,例如地震概率预测、地震灾害预测以及地震活动的随机性、起伏性、比例性等基本特征,尤其是,让公众了解对于地震给出概率性的预测预报是目前最为科学的,也是有实际可操作意义的。二要站在公众的角度开展科普宣传,公众最关心的还是自身和家人面临的地震灾害风险,需要从建筑物抗震能力和所处的地震及次生灾害环境等层面进行科普宣传,并给出分类具体化的应对建议。三要设计制定适宜本地区地震活动规律的科普语言,一次显著地震事件发生后,恰是地震预测预报科普宣传的好时机,多用已有的事实和案例来说明问题,在预测上适当采用“示弱”的表达,充分吸取意大利拉奎拉事件等例子的教训,牢记下次地震依然是“黑天鹅事件”,尽可能提示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大小,把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选择权交给社会公众。
作者:沈繁銮 孟晓春
作者单位:海南省地震局,海口570203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
母体文献: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9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9学术交流会
会议时间:2019年8月1日
会议地点:青海海东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
语种:chi
分类号:
关键词:地震预报 科普宣传 内容调整 风险防范
在线出版日期:2020年7月9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839.41 K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