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南一次暴雨过程的特征和成因分析.pdf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GPS可降雨资料和地闪定位资料,对2013年7月4-5日山东中南部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不同阶段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冷暖切变线所引发,暴雨的水汽源于南海;低空急流的强弱和水汽通量的大小呈正相关;暖切变线暴雨的雨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明显大于冷切变线暴雨;冷、暖切变线GPS可降雨量表现不同,前者短时间内增幅大,地面强降雨在峰值出现1h后发生,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较敏感,后者强降雨出现前8h可降雨量快速上升,可降雨量峰值对应地面降雨大值,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不敏感;冷切变线对流性更强,地闪频次为暖切变线降雨的2倍,正地闪频次为暖切变线降雨的1/2,负地闪频次为暖切线降雨的2倍;降雨云团正、负地闪活跃程度呈反相位关系,正、负地闪的变化能很好的反映强降雨的变化;冷、暖切变线动力结构不同,前者物理量场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后者则为垂直分布;冷切变线上升运动区较暖切变线深厚.
作者:朱义青王庆华曹张驰张品竹
作者单位:临沂市气象局,山东临沂276004
母体文献:山东气象学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山东气象学会2017年年会
会议时间:2017年8月1日
会议地点:济南
主办单位:山东气象学会
语种:chi
分类号:P4P64
关键词:暴雨过程 冷暖切变线 高低空急流 可降雨量 地闪特征
在线出版日期:2021年9月13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1.92 M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