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天文地球] 辽代契丹文化中的融合与包容——以金属工艺纹样为例

23 0
admin 发表于 2024-12-3 20: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辽代契丹文化中的融合与包容——以金属工艺纹样为例.pdf
内蒙古文博及考古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契丹印象—辽代(公元916年-1125年)文物精品展"近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展品中的金属锤揲、錾刻、鎏金工艺风格多样,纹饰种类丰富.不少作品使用了两种极具异域风格的纹样:一个是源自印度神话的摩竭(摩伽罗),另一个是源于以色列犹太文化的大卫之星(即六芒星).其以契丹人对金属饰品的加工工艺及纹样设计为载体,展示了辽代契丹文化与至少四类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对饰品纹样的溯源,可以还原辽代时期各民族(文明)之间文化流通的真相,同时也体现出契丹族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摩竭(摩伽罗)纹样源自印度神话,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生物形象,头为鳄鱼或大象,身体为鱼、蛇或其他爬行动物,四肢为大象腿或鳄鱼爪.建立于印度北部洛马斯里希洞穴的巴拉巴佛窟(公元前350年,见图1),其石门(图2)上雕刻的纹样被认为是最早的摩竭纹证据,彼时摩竭纹为鳄首象身(图3).公元100年至200年首次出现鱼身摩竭形象(图4).中国文化中的"文鱼"与摩竭纹是非常类似的形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即有"文鱼"的文字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的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所著《洛神赋》中同样有描述"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与此同时,前人研究认为摩竭的概念是在三国时期随佛教佛经传入中国,吴地康居国僧人康僧会译《弥兰经》云:"海有神鱼,其名摩竭,触败其船,众皆丧身,弥兰骑板,仅而获免".至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著名画家顾恺之(公元348年-409年)将曹植所著《洛神赋》画出,画中的文鱼已是龙首(亦有说象首,见图5),可见摩竭纹已经与汉人文化融合并开始演变.隋唐时期(公元581年-790年)大致演化出两类摩竭纹:一类是龙首鱼身也称鱼龙纹,另一类是龙首鱼身、加翅膀或其它生物.在庞大的唐文化体系下摩竭纹也逐渐融入契丹族的文化之中.此次契丹印象展中摩竭造型的展品有金银首饰、金银铜器物和陶瓷器物.赤峰市喀喇沁旗哈达沟门窑藏出土的摩竭纹金花银盘被认为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的工艺品(图6).用捶楪的工艺将摩竭纹突显出来,再用錾刻工艺雕刻细节,乃一件非常典型的龙首鱼身形象.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摩竭形金耳坠,是捶楪金片后焊接而成,整体造型立体感极强,两侧似双翼似鱼鳍并錾刻有云纹和细密曲线(图7).另有耳饰直接将摩竭造型抽象化,把两个U形金片焊在一起(图8).还有的耳饰将金属片简单捶楪錾刻后再焊接,龙首、鱼鳍、鱼鳞和戏珠都被完整的刻画出来,造型灵动(图9).图10所示耳坠中的龙首、鱼鳞、鱼背鳍和似羽翼似鱼鳍的两侧,还有花苞形的龙珠都用金属工艺细致入微地錾刻出来.单从这些耳饰就可知辽代的摩竭纹种类之多风格变化之大,与同时期印度摩竭纹(公元850年-925年)已大相径庭(图11).由于唐代疆土其后分成北宋与辽,所以辽代墓常能见唐代摩竭纹文物.虽然唐代有摩竭纹文物出土,但辽代的相关文物数量如此之多引人深思.前人曾提出:"若辽代摩竭是完全袭自唐代,那么在汉人集中的辽南京(现北京市郊)和西京(现山西大同)地区,应该是出土摩竭物较多的地区,何以事实恰恰相反,偏是上京(今赤峰)和东京(今通辽)地区偏多."因此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契丹族的渔猎文化有关.契丹辽地主要以草原和山林(包括沼泽、河涂)为主,因此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渔猎和畜牧文化.尤其在冬季的凿冰捕鱼,逐渐成为契丹族的习俗活动并传承至今,而特殊的文化习俗推动了摩竭纹在辽文化中的盛行.如果说摩竭纹体现了辽代契丹文化对唐朝文化的继承、对北宋汉人文化的融合以及对自身渔猎文化的发扬,那么这件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辽代阿拉伯文錾花铜盆"(图12)中的大卫之星纹饰则显示出契丹人强大的交流能力与文化包容性.宗教符号大卫之星起源于犹太教.公元476年至公元1500年传到伊斯兰教,又称所罗门之印.这个符号最初常见于宗教建筑,之后在生活器物上也常能见到.图13是被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完整手抄希伯来圣经(公元1008年)中,有关大卫之星的一页.另有一件来自阿拉伯的錾刻大卫之星铜碗现存于大都会博物馆(图14),被认为是公元1100年至1199年的物件,与辽代同期.因此可以推测,笔者所见"辽代阿拉伯文錾花铜盆"应是成品由波斯地区流入契丹.此外,本次"契丹印象"展中具有标识性的琥珀璎珞,制作材料来自西方的"琥珀之路",纹样和造型却承自佛教文化,同样是契丹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的写照.辽代契丹人生活在一个有着独特历史地位的地理环境和文明时代当中,是中华民族漫长繁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统治北方广袤富饶草原的两百多年中,契丹人前承袭强盛大唐,后与繁荣北宋并肩,在保持自己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多方位与佛教文化、汉人习俗、西域波斯文化乃至北部欧陆文明交流、融合,对外来文化展现出极高的包容性.尼采曾说:"他们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生生的文化.唯有他们走得如此之远,原因在于他们懂得在其他民族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行".今人无法回到过去,但通过研究文物工艺、纹饰的"变与不变",足以感受大辽帝国开放包容的草原文明,以及辽帝国在中外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文尚佳卢靭刘艺苗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母体文献:
会议名称:第28届武汉国际珠宝学术年会暨第一届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2020年10月17日
会议地点:武汉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语种:chi
分类号:K24I20
关键词:契丹文化  文化融合  包容性特征  辽代时期
在线出版日期:2021年3月31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2024-12-3 20:44 上传
文件大小:
3.55 MB
下载次数:
60
高速下载
【温馨提示】 您好!以下是下载说明,请您仔细阅读:
1、推荐使用360安全浏览器访问本站,选择您所需的PDF文档,点击页面下方“本地下载”按钮。
2、耐心等待两秒钟,系统将自动开始下载,本站文件均为高速下载。
3、下载完成后,请查看您浏览器的下载文件夹,找到对应的PDF文件。
4、使用PDF阅读器打开文档,开始阅读学习。
5、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联系QQ客服。

本站提供的所有PDF文档、软件、资料等均为网友上传或网络收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 手机访问
    微信扫一扫
  • 联系QQ客服
    QQ扫一扫
2022-2025 新资汇 - 参考资料免费下载网站 最近更新浙ICP备2024084428号
关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