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灾害性大风飑线的特征分析.pdf
本文利用2000—2017年4—9月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识别出江淮地区35条飑线.空间分布显示,飑线主要形成于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区.时间分布显示,40%的飑线发生在7月,其中7月下旬有一峰值;约37%的飑线形成于中午到下午,在午后到傍晚成熟,在下午至夜间消亡.较多的飑线向东南方向移动,移速集中于8~16m·s-1,长度为200~250km,强度为60~65dBz,生命史为3~4h.飑线的主要形成方式为离散区型(brokenareal型),组织方式以后部层状云型(trailingstratiform型)居多,主要消散方式为逆向断线型(reversedbrokenline型).把飑线的天气背景分成五种类型:浅槽型、深槽型、高压边缘型、槽后型和冷涡型.江淮飑线多出现在西风槽前;深槽型飑线引起的地面降温幅度最大;深槽型和冷涡型飑线的雷达回波核较高,天气也更为剧烈,除了降水和雷暴大风外,还可出现冰雹或龙卷.五种天气型的相同之处是对流有效位能大于1300J?kg-1,0~6km的垂直风切变大于10m?s-1,抬升凝结高度多低于930hPa,即低层为高温潮湿的环境.
作者:吴瑞姣陶玮周昆邱学兴
作者单位:安徽省气象台,合肥230031
母体文献: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论文集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
会议时间:2019年6月1日
会议地点:厦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语种:chi
分类号:P44P42
关键词:大风飑线 时空分布 天气形势 江淮地区
在线出版日期:2022年9月21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3.04 M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