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松原地区地震定位、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研究.pdf
2013年10月31日和2017年7月23日在吉林松原前郭和宁江地区发生两组震群型地震.为了更好的了解两个震群的震源构造特征以及震区的构造动力环境,分别对两组震群序列进行震源机制、精定位和应力场特征分析.利用近震全波形反演矩张量的方法获得M3.0级以上共36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前郭震群震源类型为走滑型和逆冲型,矩心深度集中在3~7km,而宁江震群震源类型则以走滑型为主,矩心深度集中在5~7km.精定位结果显示,前郭震群的优势分布为NNW向,震源深度分布为4~13km;宁江震群的优势分布为NE向,震源深度分布为7~11km.震源区域内7次中强地震全矩张量显示震源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全矩张量解的双力偶成分(DC)所占百分比均比较小,各向同性体积分量(ISO)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子分量(CLVD)都很显著.进一步反演得到吉林前郭震群和宁江震群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层优势取向,结果显示前郭震群所在区域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EW向,倾角14.1°,近于水平;宁江震群所在区域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向,倾角9.2°,两个震源区应力场方向稍有差异,但整体方向为近E-W向.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质构造,我们推测前郭地区的发震断层为一条与长岭—大山子断裂斜交的NNW方向的隐伏断层,而宁江震群的发震断层为NE向的扶余—肇东断裂.吉林松原地区地震的产生可能是在太平洋板块向东北亚大陆俯冲产生推挤作用,震源区若干断裂以及隐伏断裂等复杂地质条件共同作用下,致使前郭震群和宁江震群表现出明显分区特征.
作者:梁姗姗徐志国黄志斌
作者单位:
母体文献: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8年11月6日
会议地点:青岛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语种:chi
分类号:S66TP1
关键词:震群型地震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吉林松原地区
在线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4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435.19 K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