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马家田尾矿库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钒的积累模式及其驱动因素.pdf
本文以攀枝花马家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尾矿坝土壤和恢复植物的钒(V)浓度,探讨了尾矿库覆土中V的主要来源以及在恢复过程中黄茅的V积累模式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矿渣覆土V浓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矿渣的风吹扩散是形成这种土壤V分布模式的主要原因.在土壤V浓度不断增加的影响下,植物根部V浓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地上部分V浓度则保持在稳定的范围.说明黄茅已经发展出一种策略以抑制对V的吸收和V在植物体内的转移.黄茅能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存活而没有明显的毒性应激反应,并可以显著的改善尾矿坝的土壤环境,可以作为先锋植物应用于尾矿库的生态恢复.然而土壤V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仍在不断增加.建议尽快闭库和全面覆土,并适当种植V的超累积植物,以避免V在土壤中的过度积累.
作者:龙治杰 吴艳宏 邴海健 祝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母体文献:第十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第十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2020年11月13日
会议地点:长沙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语种:chi
分类号:TU4TU3
关键词:尾矿库 植被恢复 植物钒 积累模式 驱动因素
在线出版日期:2021年6月15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1.16 M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