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抗争发生的国家治理因素.pdf
四种能动性的国家治理结构因素作为政府与公民缺乏“双向互动”情境下环境抗争频发进而冲击公共政策、改变政策结果、影响政策体系的综合集,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在“国家统和主义”(SC)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环保组织的“去政治化”虽然没有使环境抗争形成更高层次的政治影响,但也加剧了环境抗争的弥散化特点.在“代理型地方发展主义”(ALD)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对地方“做对了激励”取得经济发展奇迹,但在“忠诚—激励—政绩”式的政治契约中,地方政府乱作为导致环境抗争发生.在“凝闭型”政策体制(CCPS)中,地方政府“关门决策”导致民意堰塞湖的井喷,城市邻避型环境抗争事件频繁发生.在“运动式治理”(CG)的政府公共治理模式中,环保治污原本针对地方政府疏忽环境保护,扮演“帮助之手”的角色,反而更加集聚行政资源,带来治理效果的间歇反复,无法消解环境抗争损耗地方政府公信力困境.
作者:杨志军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母体文献:2015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论文集
会议名称:2015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
会议时间:2015年7月11日
会议地点:长沙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中国人民大学
语种:chi
分类号:D03B82
关键词:环境抗争 国家治理 公共政策 双向互动
在线出版日期:2018年3月21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918.87 K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