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窄版
首页
BBS
地方标准
参考文献
行业资料
打包下载
文章
登录
注册
医药卫生
经济
文教
农业
环境与安全
交通
工业技术
期刊杂志
电子书
商务办公
建工
电力
新能源
标准解读
工程造价
标准动态
新资汇
»
首页
›
标准
›
团体标准
›
T_CI 022-2021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与评价技术规程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T_CI 022-2021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与评价技术规程
18
0
1
黄金阳光
发表于 2024-9-29 22: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标准编号:T/CI022—2021
中文标题: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与评价技术规程
英文标题: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patialscopeidentificationandevaluationofurbanagglomerations
国际标准分类号:01.040.01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词汇)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M748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18日
实施日期:2021年08月18日
起草人:方创琳,鲍超,王振波,马海涛,李铭,祁伟锋,刘海燕,王少剑,方恺,罗奎,任宇飞,刘晶,高倩,陈丹,牟旭方,郭晓敏
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新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
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3.1定性识别标准城市群是不断拓展的,精准识别其空间范围相当复杂,无论采用何种识别标准和方法得出的城市群空间范围都是相对的,严格意义上讲,由于城市群的空间辐射范围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所以不可能划出绝对明确的界限。尽管如此,识别城市群空间范围十分必要。从对10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的各类标准和城市群空间范围四次扩展历程的认知中,提出五大定性识别标准:3.1.1要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和人口规模城市群是以一个或几个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超大、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吸引一定人口和产业,形成一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数量的连续性城市化区域。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城市群的重要标志之一,人口规模不低于2000万人是界定城市群的下限。3.1.2要有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社会往来城市群不仅仅是传统理论上的空间连续性,而且是建构在中心城市以及由此形成的节点间的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联系基础之上的城市集合体。只有城市之间各种“流”的量大和速率频繁,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在功能上形成一定网络,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区域才能被看作城市群。3.1.3要有功能完善的节点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群除了一个或多个规模较大、经济发达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超大、特大和大城市外,在这些城市周边分布着大小不等、规模等级不一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以及众多的小镇,作为城市群网络结构形成的不同节点,不同等级节点之间通过不同等级的交通网络互联互通。3.1.4要有形成发育的强大动力驱使快速实现集聚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本质在于城市之间生产、消费和交易活动的集中,这种集中一方面提供了相互需求的市场,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方便人们的消费和产品交易,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经验的交流,因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交易效率和多样化消费偏好成为推动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动力。农村收入机会的减少、产品市场潜力的增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城市间运输成本的降低会显著地促进城市增长并推进形成城市群。3.1.5要有相似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力量是推动城市群形成发育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相邻城市之间除具有相近的地理区位外,具有相似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生活习俗等,是城市群凝聚力增强、竞争力加强的持久推动力。各城市群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也是城市群形成特色产业、特色优势和特色地位的重要基础。3.2定量识别标准综合分析近120年来国际国内有关专家提出的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等的判标准,充分考虑中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府主导特殊性,提出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的如下10大定量标准:(1)城市群内都市圈或大城市数量>3个,其中作为核心城市的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大于1000万人)或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介于500-1000万人)至少有1个,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介于200-500万人)至少有1个。(2)城市群内人口总规模>2000万人,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处在培育期的城市群人口总规模>1500万人。(3)城市群内城镇化水平>75%。(4)城市群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工业化程度较高,一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5)城市群内按当年价计算的经济密度>1500万元/km2,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按当年价计算的经济密度>1000万元/km2。(6)城市群内形成由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构成的高度发达的综合运输通道和半小时、1小时和2小时经济圈。(7)城市群非农产业产值比率>95%,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非农产业产值比率>85%。(8)单核心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首位度>40%,双核心城市群首位度>50%,三核心城市群首位度>60%,具有跨省际的辐射带动功能。(9)城市群的经济外向度>30%,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经济外向度>20%,承担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功能。(10)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地域文化认同感>70%,具有相似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4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程序考虑到城市群是以高度同城化的都市圈为核心向外拓展并实现高度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可以划定的都市圈空间范围为核心,通过以下七步识别城市群空间范围:4.1识别都市圈空间范围作为城市群的核心辐射极根据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将东中部地区大于500万人、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于200万人的城市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原则上均列为都市圈中心城市。根据东、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育程度的差异,将城区周边80-120公里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单元,划入都市圈;结合现状公路或轨道交通的可达性,将从中心城市城区边缘1-1.5小时的交通可达范围纳入都市圈范围。4.2框定城市群空间范围边界以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群规划范围为最外边界,以位于城市群范围内的都市圈范围为最内边界,采用边界逼近法在内外边界范围内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识别城市群扩展的现状边界并校核。4.3判断城市群内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交通通达性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在外边界范围内,以都市圈中心城市政府驻地周边区域为起点,将凡是通过城际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设站通过、或高速公路1.5小时到达等交通方式实现与中心城市高效联接和高度一体化的县级行政单元,纳入城市群的空间范围。4.4判断城市群常住人口的总规模借鉴国际上将总人口规模作为城市群识别的首要标准的做法,在第二步识别的现状边界范围内将东、中部地区常住人口达到2000万人、西部与东北地区常住人口达到1500万人的区域纳入城市群空间范围。4.5判断城市群人口的聚集性和空间范围的连片性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将东、中部地区在内外边界范围内人口密度达到200人/km2,西部与东北地区在内外边界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密度达到100人/km2的县域,纳入城市群空间范围,并适当兼顾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和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连片性。4.6识别城市群产业的聚集性和经济的外向度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将东、中部地区现状边界范围内按现价计算的经济密度大于1500万元/km2、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超过95%、经济外向度大于30%,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密度大于1000万元/km2、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超过85%、经济外向度大于20%的城市群,纳入城市群空间范围。这些城市群具有跨省际的辐射带动功能和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功能,发挥着国家增长中心和国际增长中心的作用。4.7判断城市群的创新性及发育程度结合国际经验和专家经验判断,将综合发育程度大于2、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大于0.3的识别为城市群。其中:将综合发育程度介于5-10、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大于0.5的识别为成熟型城市群,综合发育程度介于2-5之间、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介于0.3-0.5的识别为成长型城市群,将综合发育程度小于2、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小于0.3的识别为发育型城市群。
关键词: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T/CI,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城市群,技术规程,评价
T_CI 022-2021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与评价技术规程.pdf
2024-9-29 22:58 上传
T_CI 022-2021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与评价技术规程.pdf
文件大小:
1.84 MB
下载次数:
60
高速下载
识别
,
城市群
,
评价
,
空间
【温馨提示】 您好!以下是下载说明,请您仔细阅读: 1、推荐使用360安全浏览器访问本站,选择您所需的PDF文档,点击页面下方“本地下载”按钮。 2、耐心等待两秒钟,系统将自动开始下载,本站文件均为高速下载。 3、下载完成后,请查看您浏览器的下载文件夹,找到对应的PDF文件。 4、使用PDF阅读器打开文档,开始阅读学习。 5、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联系QQ客服。 本站提供的所有PDF文档、软件、资料等均为网友上传或网络收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回复
举报
相关帖子
•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评价及相关研究
•
柚子皮提取物安全性评价及其多糖分子量分布
•
动力源胶囊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虾皮产品质量评价关键指标研究
•
BDI-GS体系评价干红葡萄酒营养健康效应及 食品安全性探讨
•
甘薯与薯仔品质评价模型建立
•
利用糖类成分评价我国油菜原蜜的品质
•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液熏鲍生产工艺
•
基于空间插值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
ATP生物发光法评价餐饮具的微生物污染研究
•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在禁产区划分工作中的比较应用
•
模糊数学在HACCP认证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
•
紫五加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
基于雷达图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鱼汤挥发性风味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
基于消费者“刚好”评价尺度的重庆沱茶配方研发
•
γ-聚谷氨酸的安全性评价一
•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微囊藻毒素LR纳米金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识别机制研究
•
基于质量评价的孔雀石绿快检试剂盒筛选策略
•
DB15_T 3853-2025 气候适宜度评价 谷子
•
DB36_T 2124-2024 不动产登记空间数据规范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推荐下载
1
GBT 41666.7-2024 地下无压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系统 第7部分:螺旋缠绕内衬
2
DB37_T 4802.1-2024 特种设备智能化技术建设指南 第1部分:油气长输管道
3
T_CSTM 01124-2024 油气管道工程用工厂预制袖管三通
4
T_CSGPC 030-2024 排水管道检测评估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5
T_CSCP 0003-2024 钢质管道非破坏极限承载能力检测评价方法
6
DB61_T 1922-2024 城镇燃气管道安全隐患分级及处置规范
7
T_ZJASE 025-2024 《压力管道磁致伸缩超声导波B扫成像检测》
8
GBT 43922-2024 在役聚乙烯燃气管道检验与评价
能源电力
光伏发电
风力发电
电动储能
电力行业
电网
化工
压力容器
管道
特种设备
化学分析
试剂
建筑工程
钢结构
设计规范
施工
检测
地质勘探
机械
无损检测
阀门
起重机
数控
焊接
电子信息
电子
电路
半导体
集成电路
信息技术
医药
常见病
中西医结合
高血压
养生
传染病
科学
天文地理
农业
气象
艺术
教育
手机访问
微信扫一扫
联系QQ客服
QQ扫一扫
2022-2025
新资汇 - 参考资料免费下载网站
最近更新
浙ICP备2024084428号
关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